来源:雪球App,作者: 十年书禅,(https://xueqiu.com/4041738962/334593737)

1.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意识到,在白热化的微博一战中,腾讯对新浪的取胜概率十分渺茫,“能够战胜微博的,一定不是另外一个微博”,如果没有新的战略级产品诞生——正如迈克尔·波特所提示的,“挑战者必须找到不同于领先者的新竞争方式以取得成功”,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无疑是黯淡的。

2.在与微信的赛跑中,雷军团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然而一些基础性能力的薄弱还是在大型社交战役中暴露了出来。因用户数的激增,米聊的服务器曾在一天里宕机5次。此外,由于跨地域、跨运营商等因素影响,网络质量差距很大,经常会有某个地区的米聊用户集体掉线的事情发生。

3.11月,我在深圳的威尼斯酒店与马化腾第一次见面,他教我下载微信,并用“摇一摇”的功能“互粉”。他告诉我,现在,微信的日增用户数峰值达到了20万。在酒席间,他下令暂停即将在京沪两个城市投放的2000万元广告,然后,用极轻的声音对我说:“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4.吴晓波:作为一个拥有巨大流量的公司,腾讯在微信的爆发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或者说,离开腾讯,微信还有多大的成功概率?

张小龙:腾讯包括我们自己,对流量的运用一直都比较谨慎,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微信刚上线的时候,一直到5月版本发布前,我在自己的QQ邮箱里都没有去推广告。我们当时觉得,你自己没有体现出自生长的能力,那么做推广其实收获是不大的,你达到100万用户就是100万用户,它不会病毒式扩张。一个产品的流行要看用户口碑,看用户口碑自发增长的分界线,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界限,推广就没有意义。当战略性拐点出现的时候,腾讯的能量就发挥出来了,7月以后,无线部门对微信进行了强势的推广,手机QQ等产品成为巨大的流量导入来源。

吴晓波:我记得马化腾在接受我的访问时,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很多是靠应用来驱动的,而不是靠技术”。有人说微信所有的功能,没有一个是自主开发出来的,所以它的成功是“积木式”的,即建立在其他公司的功能研发基础上的,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张小龙:微信与当年QQ的成功有很多的相似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腾讯基因”吧。(我们)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QQ成功了,而ICQ却死掉了,微信走红了,kik却至今默默无闻。对于一个应用性的社交工具,其核心的价值是用户体验。就好像你所看到的,微信的很多功能都在其他软件工具上出现过。比如,“摇一摇”最早出现在Bump上,这个软件是让两个人碰一下手机来交换名片,在中国并没有人知道这个软件,而我们把它移植到微信中,第一个月的使用量就超过了一个亿;语音通话功能早在2004年前后就成熟了,但也是在微信上才被彻底引爆的。因此说,在某一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是一款互联网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不是其他。

5.2012年7月24日,从下午2点半到晚上11点半,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了一场8个多小时的长篇演讲,主题是“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腾讯为此开设17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这场马拉松式的演讲,让张小龙成为新一代产品经理的偶像。通过180多页PPT,张小龙对产品经理的素养提出了极具个人色彩的解读。

6.公众号推出后,拥有持续创作能力的精英写作者敏锐地发现,这一模式更适合沉浸式写作,而其传播的路径由熟人朋友圈发动,且在通信和社交环境中实现,因此,具有更为强大和有效的舆论效率。同时,经由订阅而产生的粉丝(订户)有更强的忠诚度,且易于管理互动。很快,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它们被称为“自媒体”,这是一个由中国人独立创造出来的新概念。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被革命性地击穿,基于专业能力的“魅力人格体”开始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而这一趋势呈现为不可逆转的态势。在后来的几年里,报纸、杂志等媒体出现雪崩式的倒塌,一个全新的舆论生态在微信平台上赫然出现。

对于企业而言,公众号也开拓出一片陌生而新颖的商业天地,商家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发布资讯,获得了精准的用户,无论是服务互动还是商品贩售,都具有了新的可能性。由于公众号内植于社交环境,导流和呈现的成本大大低于传统意义上的APP,因而产生了对后者的替代效应,几乎每一家中国公司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与微信有什么关系?”

7.在2014年的春节前后,张志东把负责微信业务的同事拉进一个群,提出如何满足春节期间腾讯传统的给员工发红包需求,微信红包由此诞生。1月24日,微信红包测试版传播速度极快,开发团队忙着给微信红包系统扩容,他们向总部申请,调来了10倍于原设计数量的服务器,并抓紧时间修改微信红包系统的最后细节。微信红包还在内测时,一张网络流传的截图显示,马化腾又是这个产品的第一批体验者,他正邀请一些企业老板测试“抢红包”功能。在这张截图上,马化腾发了一个随机红包链接,50个随机红包,人均20元。数据显示,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约4000万个红包,每个红包平均包含10元钱。据此推算,总值4亿多元人民币的红包在人们的手机中不断被发出和领取。腾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抢红包”到底为微信带来了多少新的支付绑定用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没有任何成本的创意让腾讯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最重要的在线支付服务商,微信通往电商的最后一块壁垒在民众的狂欢中被击碎。

8.刘炽平是这些大型投资行动的主导者,在投资京东的那些天,马化腾的腰疾发作,但仍然坚持参与了最后的谈判。早在2005年,当马化腾提出“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时,腾讯便开始进行了多产品的布局。不过,在很长的时间里,腾讯坚持自主开发的路线;而开始于2013年的大举投资,表明成型于两年前的“以资本推进开放”的战略的落地。腾讯甚至痛下决心,将多年来难有起色的搜索、O2O及电商等业务从主体中剥离,转而与各自领域的强势公司形成结盟关系,而后者之所以愿意打开资本之门,并以远远低于市场认知的价格让腾讯进入,则几乎全部是看中了微信的入口价值。

9.基于年轻化的发展方向,QQ在2016年制定了娱乐化社交和场景化通信两大打法。“QQ娱乐社交生态的核心在于年轻人。年轻人是娱乐社交生态的原力。年轻人作为内容消费者,也是传播者,甚至是生产者。”殷宇表示,QQ有很多属性,其中最主要的两个,也可以说是QQ的基因,就是娱乐的基因和年轻的基因。QQ一直追求丰富的、年轻化的体验,追求个性的表现,所有的东西都是年轻人喜欢的,这是QQ长期发展下来都能够持续年轻的原因。从QQ的产品形态和用户画像,QQ新的定位就是向年轻用户提供娱乐内容,也就是娱乐社交。

10.腾讯只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就这么简单。——马化腾

11.2011年7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第一次提出了“泛娱乐战略”的构想,即以IP运营为轴心,以游戏运营平台和网络平台为基础,跨平台多领域的商业拓展模式。程武谈到,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等趋势的带动下,游戏、电影、动漫已经不再孤立,而是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个横跨这三大行业的跨界产业链已经形成,并不断整合和向前发展。随着国外那些成功榜样的不断涌现,所有行业的从业者都需秉持开放与合作的心态,共建跨界文化产业,从而打造中国自己的跨界文化品牌。

“其实在我提出‘泛娱乐’之前,已经和Mark(任宇昕)做过很多讨论,他非常支持这个想法。当时‘泛娱乐’还不是公司层面的战略,而是互动娱乐业务部门寻求突破的一种探索。”程武后来对我说。当时,腾讯能拿出来印证这个战略的仅有《洛克王国》。《洛克王国》是腾讯自主开发的一款儿童网络娱乐社区游戏,基于这款游戏,互娱部门进行了多层面的授权开发。首先是儿童绘本《洛克王国·宠物大图鉴》的出版,它很快雄踞中国儿童图书排行榜的榜首。其次,是动画电影《洛克王国!圣龙骑士》的拍摄,它在随后的国庆档放映,取得了3500万元的票房。

12.我最终发现,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类似的行为,不是设法创造出真正复杂的生物,而是给简单的生物提供一个极其丰饶的变异环境。——凯文·凯利(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失控》

13.马化腾问KK:“在您看来,谁将会成为腾讯未来的敌人?”“哎,这是一个至少价值1亿美元的问题。”KK笑了起来,他的回答仍然是经典的“失控式”的,“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

14.马化腾:产品研发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研发者往往对自己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产品像对孩子一样珍惜、呵护,认为这是他的心血结晶。好的产品是有灵魂的,优美的设计、技术、运营都能体现背后的理念。有时候开发者设计产品时总觉得越厉害越好,但好产品其实不需要所谓特别厉害的设计或者什么,因为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的人就会故意搞一些体现自己厉害,但用户不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15.马化腾: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人一上来就把摊子铺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地布好局;有些人习惯于追求完美,总要把产品反复打磨到自认为尽善尽美才推出来;有些人心里很清楚创新的重要性,但又担心失败,或者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做法在实践中经常没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在市场竞争中,一个好的产品往往是从不完美开始的。同时,千万不要以为,先进入市场就可以高枕无忧。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谁也不比谁傻5秒钟。你的对手会很快醒过来,很快赶上来。他们甚至会比你做得更好,你的安全边界随时有可能被他们突破。我的建议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产品的感觉了。所以,创新的灰度,首先就是要为了实现单点突破允许不完美,但要快速向完美逼近。

16.马化腾:在面对创新的问题上,要允许适度的浪费。怎么理解?就是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很多人都看到了微信的成功,但大家不知道,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信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你能说这是资源的浪费吗?我认为不是,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现实性。

17.马化腾:互联网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把更多人更大范围地卷入协作。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越多人参与,网络的价值就越大,用户需求越能得到满足,每一个参与协作的组织从中获取的收益也越大。

18.在马化腾看来,在移动互联网年代,手机成为人的一个电子器官的延伸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不仅是人和人之间连接,我们也看到未来人和设备、设备和设备之间,甚至人和服务之间都有可能产生连接。因此,腾讯未来的探索空间将“首先是连接一切”。

19.2016年10月22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次对话中,马化腾再次谈及少年时的天文爱好:“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20.腾讯的业务条线之纷杂是出了名的,连马化腾自己都在微信朋友圈里很不好意思地说:“每次向领导讲解清楚腾讯的业务模式,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段时间,我每访谈一个事业群的总裁,都要先请他在一张纸上把管理和业务架构图画出来。有一次,我问主管人力资源的高级副总裁奚丹:“腾讯到底有多少产品?”奚丹说:“这个问题恐怕连Pony也回答不出来。”

整理者:十年书禅(雪球)

致谢:十年书禅在此致敬伟大的导师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施洛斯、#段永平#、李录等前辈,他们提供的普世智慧和价值投资理论让我受益匪浅,在中国市场上,贵州茅台(SH600519)和腾讯控股(00700)以及华为等公司是值得所有投资者深入研究学习的伟大企业,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学习、研究、讨论,共同走向更加完善的自己,与伟大企业共成长。

声明:本篇文稿均由本人根据网络资料修订,放在个人账号以供大家学习交流使用,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欢迎大家交流学习,恳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