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写印面和刻印的过程,必须精神专注。在专注做这件事时,感觉内心特别平静。看着手中的刀一下一下刻下去,就像是在把自己对来年的希望和祝福一下一下种下去。”新春之际,中华书局上海聚珍连续在京沪两地举办了多次“刻福字,迎新春”活动,将中国传统篆刻文化引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活动邀请西泠印社会员、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韩回之作为篆刻导师现场指导,并为来自不同领域的“学员”改稿。

活动开始前,指导老师现场示范,全体学员围观刻印的全过程。刻刀在韩回之手里或冲刀或切刀或披刀,利刃之下石屑飞溅,犹如铁犁翻地横刀入阵,学员感受到了篆刻艺术过程之美。

学员们从磨平印面开始体验篆刻过程。大家先用粗砂纸打磨平整,再用细砂纸进行精磨。如何才算是磨好了呢?最方便的方法是按在玻璃板上判断是否平整,韩回之说。不等他话音落地,性急的人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地磨了,一时间活动场地一片沙沙声。正当大家专心磨印时,突然响起穿透力极强的男中音“不要用嘴吹”——当发现有人吹印面灰尘时,韩回之便高声提醒。被惊到的所有人暂停了手上的动作,回过神来后,全场一阵嬉笑。

篆刻中的“篆”指的是摹写印面,但是要在方寸之间撰写出满意的印面,对初学者也是一道考验——好在摹写印面是有很大的挽救机会的,如果自觉不满意,用砂纸磨掉,再写即可。摹写印面的进度因人而异——一挥而就者很快就完成了;精雕细琢者则写了磨,磨了再写,反反复复。

开始动手“刻”后,修改起来不仅费时费力,还非常考验操刀人的技术和能力。韩回之一边巡视,一边手把手指导各种篆刻要领——入刀角度要小、要用巧劲儿,还要注意安全。同时不忘强调“不能用嘴吹石屑”,以防吸入肺部。不管是公认的“心灵手巧”,还是自觉的“拙手拙脚”,在一个多小时的欢乐篆刻后,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福”字印章。正所谓“一本万殊”,虽然都是比照韩天衡先生的“福”字印摹写篆刻,但每个人笔下、刀下的“福”却各有千秋,充分展现了篆刻者的风格气质。看着自己刻的“福”字钤印在纸笺上,每个人都笑逐颜开。

一位参加活动的读者说,“往年过年时都会抄写一些祝福的诗词,有的给自己,有的给家人和朋友。今年可以在诗词笺纸上盖自己刻的‘福’字,祝福的心意更浓了”。

令参加活动的读者更加高兴的是,央视听闻举办“刻福字,迎新春”的篆刻体验活动后,特意赶来采访。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如何让“年味”更有书香文化气息,这场篆刻体验活动做了很好的尝试。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如果选一个字作符号来代表新年,很多人会想到“福”字。“福”字代表生活安康、幸福美满之意,不仅自古流传有多种形式的百福图,每到过年,民间更有写福字、贴福字的习俗,而本次篆刻迎新年的活动,自己动手刻“福”字,寄托了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年味”增加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韵。

本文转载自《新民晚报》2月15日

展开全文

推荐阅读

《印篆里的中国》

韩天衡 著

中华书局

2023年6月

BOOK INTRODUCTION

印章是成熟最早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精华的物质载体之一。从先秦迄今的3000年中,印章和篆刻艺术发展经历了哪两座高峰?明清以来的篆刻艺术大放异彩,出现了哪些篆刻大家,他们为印篆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从事篆刻艺术有哪些需要磨练的技艺和修养?前辈印人有哪些治印经验和关于印章的掌故?名篆刻家、书画家韩天衡先生新作《印篆里的中国》分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个板块,呈现韩先生在中国印篆研究上取得的非凡成就。随文配有400余方古代珍贵印人印作、豆庐藏印及豆庐所治印等,以及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共600余幅,书后附录更有历代印章实物、豆庐印选等集中呈现,全面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