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疳积上目医案三则
张健、张明亮、张湘晖、张清主编
《张怀安医案精华》
48.疳积上目医案三则
疳积上目是指继发于小儿疳积,初起眼干涩、夜盲,日久黑睛生翳糜烂,甚则溃破穿孔的眼病。又名小儿疳眼外障、小儿疳伤、疳毒眼、疳眼等。《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六·小儿疳眼外障》对该病记载较早,说:“初患之时,时时痒涩,挦眉咬甲揉鼻,致令翳生,赤肿疼痛,泪出难开。”多见于小儿,常双眼发病。
疳积上目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软化症。是由维生素A缺乏而引起的角膜融解和坏死。
健脾益气消积明目法脾虚治疳积上目
蒋某,女,3岁,于1993年2月7日初诊。
主诉:发现夜盲3天。
病史:上月下旬开始患儿频频眨目,2月4日晚其父母发现患儿夜盲,兼偏食纳差。
检查:双眼白睛干涩,白睛、黑睛失泽;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诊断:疳积上目(双眼)。
辨证:肝脾亏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消积明目。
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莲子5g,薏苡仁5g,桔梗3g,白扁豆3g,茯苓5g,太子参3g,炙甘草2g,白术3g,山药5g,夜明砂5g(包煎),鸡内金3g,陈皮3g,大枣3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其他治法:四缝穴点刺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隔日1次,1疗程3次。
医嘱:每日鸡肝或猪肝30g,炒、炖服均可。
西药: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1日4次,防止感染。维生素AD胶丸,1次1粒,每日2次。
二诊(2月12日):夜盲减轻,食纳增进,原方5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2月17日):夜盲已愈,面色红润,白睛光滑润泽,白睛、黑睛晶莹透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合理饮食,防止出现营养不良。
按:脾胃生化乏源,患儿偏食纳少,气血不足,目失濡养,则夜盲;白睛、黑睛失泽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均为肝脾亏虚之征。治宜健脾益气,消积明目。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为基础,加白扁豆、山药、莲子肉、大枣健脾以固泻;陈皮和胃理气;薏苡仁渗湿健脾;鸡内金消食健脾;夜明砂为入厥阴肝经血分药,能活血消积明目;桔梗载药上行。同时注意要合理饮食,补充维生素AD,以增强营养,提高疗效。针刺四缝穴具有消食导滞、退热除烦、益气养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健脾清肝退翳明目法治肝旺疳积上目
李某,女,4岁。于1994年1月15日初诊。
主诉:发现夜盲,畏光流泪3天。
病史:上月中旬开始患儿频频眨目,1月12日晚其父母发现患儿夜盲,畏光流泪,伴有腹胀便溏,烦躁不宁,患儿择食,喜吃零食。
检查:双眼胞睑频频眨动,白睛干燥,抱轮红赤,黑睛混浊;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疳积上目(双眼)。
辨证:脾虚肝热证。
治法:健脾清肝,退翳明目。
方剂:肥儿丸(《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2g,白术5g,茯苓5g,黄连1g,胡黄连2g,使君子6g,神曲5g,炒麦芽6g,山楂5g,炙甘草3g,夜明砂5g(包煎),鸡内金3g,菊花5g,蝉蜕5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每日鸡肝或猪肝30g,炒、炖服均可。
其他治法:四缝穴点刺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隔日1次,1疗程3次。
西药: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1日4次,防止感染。维生素AD胶丸,1次1粒,每日2次。
二诊(1月20日):夜盲减轻,食纳增进,原方5剂。
三诊(1月25日):夜盲已愈,面色红润,白睛光滑润泽,白睛、黑睛晶莹透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去黄连、胡黄连、使君子,加羊谷珠5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合理饮食,防止出现营养不良。
按:患儿虫积成疳,脾胃虚弱,脾病及肝,肝热内生,上攻于目,则夜盲;畏光流泪,白睛干燥,抱轮红赤,黑睛混浊;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脾虚肝热之征。治宜健脾清肝,退翳明目。肥儿丸加减方中人参补元气;白术苦温燥湿健脾;茯苓甘淡渗湿;与黄连、胡黄连合用以清热,使热从下焦泄出;甘草甘平,和中益脾;山楂、炒麦芽、神曲消导化食;使君子杀虫;鸡内金消食健脾;夜明砂为入厥阴肝经血分药,能活血消积明目;菊花、蝉蜕退翳明目。全方共奏健脾消积,清热杀虫,退翳明目之功。配合针刺四缝穴,点刺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此法简便、快速、安全有效,具有消炎、消肿、止痛、清热等作用,临床上有确切疗效。
温中散寒补益脾胃法治虚寒疳积上目
丁某,男,3岁。于1993年2月21日初诊。
主诉:发现夜盲,畏光流泪5天。
病史:患儿于本月上旬开始大便频泄,频频眨目,2月16日其父母发现患儿夜盲,畏光流泪,不愿睁眼。
检查:双眼胞睑频频眨动,畏光流泪,白睛干燥,抱轮微红,黑睛灰白混浊;面白无华,四肢不温,大便频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疳积上目(双眼)。
辨证:中焦虚寒证。
治法: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方剂: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炮附子2g(先煎),太子参3g,炮干姜2g,炙甘草3g,炒白术3g,夜明砂3g(包煎),鸡内金3g。3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①每日鸡肝或猪肝30g,炒、炖服均可。②合理饮食,防止出现营养不良。
其他治法:四缝穴点刺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隔日1次,1疗程3次。
西药: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1日4次,防感染。维生素AD胶丸,1次1粒,每日2次。
二诊(2月24日):大便频泄已止,夜盲减轻,食纳增进,原方5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3月1日):夜盲减轻,面色红润,白睛光滑润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去炮干姜,加山药5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四诊(3月8日):夜盲已愈,面色红润,白睛光滑润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原方去炮干姜,加山药5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五诊(3月15日):夜盲已愈,面色红润,白睛光滑润泽,黑睛晶莹透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加羊谷珠5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按:患儿泄泻日久,中阳不振,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气血生化不足,肝虚血少,目失濡养则夜盲。白睛干燥,黑睛灰白混浊,面白无华,四肢不温,大便频泄,舌淡苔薄,脉细弱均为中焦虚寒之征。治宜温中散寒,补益脾胃。附子理中丸加减方中炮附子、炮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太子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炙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加夜明砂入厥阴肝经血分,能活血消积明目;鸡内金消食健脾。湿去,脾健,眼目得养则自明。(转载者,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