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词的演变:明代时特指小孩子 民国时十分流行
宝宝”最早被写作“保保”
明代开始用来特指小孩子
“宝宝”一词的由来,晚明文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说得相当清楚:今人爱惜其子,每呼曰“宝宝”,盖言如珍宝也。亦作“保保”,人以为保抱护持之义,殊不知“保保”者,元人尊重之称。
按照田艺蘅的说法:用“宝宝”来指代小孩子,是明代开始流行的,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前朝。蒙元时候的语言,“保保”表达的是一种“尊重之称”。到了中文里面,这个词逐渐被转写成了“宝宝”,推敲起来,大抵也是因为“宝”这个字,比较能够传达宝爱、贵重的意思吧。
换句话说,最早的“宝宝”,其实被写作“保保”。《留青日札》中提到了几个历史名人,包括元末将领扩廓帖木儿(就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哥哥),以及明朝的开国功臣李文忠,都有个可爱的小名,唤作“保保”。
“保保”在明代渐渐变成了“宝宝”,不过,这个词最初还不特指小孩子,而是还有一些别的用法。比如,晚明文人金瑶的文集中曾经提到:当时的江南习俗,“子呼母曰‘宝宝’”。换句话说,“宝宝”也可能是小孩子称呼妈妈的一种“爱辞”,一种亲昵的称呼。
还有一种“宝宝”的用法,浙江历来是蚕丝的生产基地,而清代出身浙江的一些文人,都曾在他们的著作里面明确提到:当时的民间养蚕人家,“呼蚕为‘宝宝’”。
蚕跟宝宝什么关系呢?其实更早一点,人们管蚕叫“春宝”。因为春天时蚕只的产茧量大,给养蚕的人带来很好的收益。另外也有些人,把夏天结茧的蚕称作“夏宝”。无论如何,能换银子的虫子,自然都被看作是可贵的“宝宝”,得捧在手心里,仔细照顾了。
不知为何,“宝宝”成了流行语,走到哪儿都有人自称宝宝。
若要追本溯源,“宝宝”二字,其实颇有一些故事可说。你有没有想过,“宝宝”这个词是怎么跟小婴儿扯上关系的?刘备捧着刚出生的阿斗时,会不会也想叫儿子一声“宝宝”呢?古代那些年纪小便登基的皇帝,是否也曾想过要把圣旨的开头,改成“奉天承运,本宝宝诏曰”呢?
“宝宝”一词在民国时十分流行
“宝宝”一词在民国时期也十分流行。在晚清与民国的报刊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量以“宝宝”为名的市井小民。比如,1886年的上海《申报》就有一则新闻,说是“八铺地甲金宝宝,拘获棍徒张宝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某个叫“金宝宝”的里长,逮住了一个叫“张宝宝”的恶棍,这可真是两个宝宝狭路相逢了。
当时,《申报》所记载的大小事,都能见到唤作“宝宝”的涉案关系人(但不一定是本名)。叫王宝宝的流氓、叫杨宝宝的车夫、叫沈宝宝的小妾等,说那时遍地是“宝宝”,也不算夸张。
在古代,小老百姓的取名不像现在这样慎重,类似“宝宝”一样简单又好记的名字,很容易成为流行。而这样的流行,也发生在风月场所。从晚清至民国的文献里,你可以发现有很多青楼名妓,都以“宝宝”为名。
民国初年,被我们特指小孩子的“宝宝”,已经广泛出现在报纸杂志上了。比如,以“宝宝”健康为诉求的商品广告,或者知名人物的亲生“宝宝”照片也会被当成新闻刊载。
今天你在电视上看到的天线“宝宝”,以及穿着纸尿裤的“宝宝”,其实都可以追溯到蒙元时的历史里去。人类的语言里面,每一个字、词,都有它演变的过程。不合时宜的流行语可能会逐渐淡退,而本来老掉牙的“宝宝”,也可能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且忽然成为一种流行。
回过头来看,“宝宝”一词的含义,在这几百年间发生过许多变化,它曾经可以指代母亲,也可以是很普遍的名字。而今天的“宝宝”,又成了一个颇有戏谑意味的代词。
数十年后,中文里的“宝宝”,还将衍生出什么奇怪的意思呢?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